金剛薩埵修法及四種障礙 - 堪祖仁波切講授
前行備忘錄2022/03/05上課內容
仁波切講解:
我們現在所修金剛薩埵本尊使用的法本是法王如意寶撰著的,撰寫於1997年,我們每個禮拜二、三、四晚上都有在修,都是使用這個法本。這個儀軌法本裡面有說到,在一千一萬個僧眾佐證之下完成這個法,所以它是相當殊勝的一個法。從此以後在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裡面,每年都有修持金剛薩埵的大法會,都是在持咒。金剛薩埵的短咒是非常的短,只有幾個咒字,每次五明佛學院舉辦金剛薩埵法會都要圓滿幾億金剛薩埵的心咒。那我們這邊呢,修金剛薩埵已經有好幾年了,我們這邊的進行方式就是金剛薩埵心咒與百字明咒一起唸誦已經有21年了,我們每次晚間共修的時候都有念百字明咒與金剛薩埵的心咒。我們共修金剛薩埵法門到現在已經21年了,在這21年當中的7年內都有參加我們共修的人,他就可以不用修11萬的金剛薩埵,這是我可以確定的。21年內每個禮拜都至少有三場的共修,也不是說一定每一場都要參加,每週至少參加一次的人,念誦金剛薩埵就可以跳過,因為這麼多年了,早就已經完成11萬遍了。我們剛開始的時候,每週只有一次共修,後來就增加為三場,分別是週二、週三、週四的晚間,甚至有時週一及週五的晚間也有,近年來每週三場的共修都一定會舉辦的。所以7年每週至少參加過一場共修者,要做五加行的話,念修金剛薩埵的部分就可以跳過。
金剛薩埵是淨罪的本尊,唸誦心咒對淨罪是特別有利的,這跟金剛薩埵本尊的發願有關。祂在有學道還未成佛的階段,曾經有發勝願,未來凡有眾生念誦我心咒,願將淨除其罪惡,發了如此殊勝的勝願。後來金剛薩埵就成佛了,祂所發的勝願也就實現了,因此祂就成為淨罪的本尊。每尊佛在有學道的階段所發的願是有所不同的,比如說觀世音菩薩在有學道的階段祂是以慈悲為出發點,所以祂是慈悲尊,文殊菩薩是屬於智慧尊,而金剛薩埵是屬於淨罪的本尊。
念修金剛薩埵的法門比較容易受持,因為在觀修本尊的時候只要觀一尊就可以了,不用觀很多的本尊。有一些儀軌本尊的種類跟項目太多了,觀想的時候要很清楚觀想出來實在是不容易,比如說以文武百尊而言總共要觀一百多尊,非常的不容易,普巴金剛也是如此,要觀很多很多的本尊。但是金剛薩埵就不一樣,那是因為金剛薩埵屬於總集摩尼寶式的觀修法,之所以稱為總集摩尼寶,是因為一切諸佛菩薩一切本尊都集攝於金剛薩埵之中,祂是代表一切諸佛菩薩的本尊,可以這麼說。心咒也是一樣,心咒之中包括所有的心咒,這可以稱為總集摩尼寶,意思是說觀一尊就可以了,這一尊可代表一切諸佛菩薩,只唸這一尊的心咒就可代表念誦一切諸佛菩薩的心咒。所以以修持面來講,金剛薩埵的法門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容易修持的。
我們從無始以來至今,屢次三番的漂泊於生死,曾經漂泊於生死已經百千萬次,陸陸續續漂泊於生死輪迴之中,飽受著永無止盡的痛苦。每次漂泊於生死時,因為有業與煩惱的緣故,我們造作了各種各樣的罪惡,而造罪之後必然會有罪惡的異熟果,我們稱為痛苦,造罪必受苦。在輪迴之中每次遭受著許多許多的痛苦,痛苦的根源是罪惡,想要免受痛苦我們必須要淨除罪惡,而淨除罪惡的方便有很多種,念修金剛薩埵是淨罪的與眾不同之方便,至高無上的方便。想要免受痛苦我們必須淨除罪惡,為了淨罪我們應該要好好的去修金剛薩埵的法門,因為誠如以上所說的,金剛薩埵是淨罪的本尊,念誦此法門可以淨除罪惡,若能淨除罪惡就可免受痛苦。
淨除罪惡也有一定的流程跟方便,淨除罪惡如果透由四力對治,那效果是非常的好。有時稱為四力懺悔,有時稱為四力對治、四種對治力,內容都是一樣的,如果在四力懺悔的基礎上,無論是供養、禮佛、修度母、修蓮師等,一定可以淨除罪惡的。而四力懺悔的修持其實又不是說我們無法做到,並沒有超乎我們的能力,只要肯精進肯努力的話,四種對治力的的確確是可以做到的。相對來講菩提心其實是非常有挑戰性的,雖然我都非常努力地去觀修菩提心,但是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是非常有挑戰非常不容易,對我個人來講是非常挑戰的,其他人我就不敢斷定。相較之下四力懺悔是比較容易修成的,而且我們也有能力能夠做到,如果能夠修成四種對治力的話,那再怎麼嚴重的罪惡都有辦法可以清淨。
四力對治我們首先要去了解一下這四項名稱,在中文中這名稱的用法有各式各樣,這邊第一個是所依對治力,第二厭患對治力,第三返回對治力,第四現行對治力。其他的用法中有包括了依止力,破壞力,對治力,拔除力等,也有這樣一個用法,中文裡面對於四種對治力的名詞有各式各樣的用法,但藏文不是這麼的複雜,藏文四力對治的名詞都是一致的,都是通俗的。
在淨罪的時候四力對治是非常非常的重要,所以內容是如何我們要去了解。
其中第一個叫做所依對治力,關於所依對治力的解釋方法有很多種,但此處作者主張信心是所依對治力。當然有人主張本尊是所依對治力,或是佛法是所依對治力,當然沒什麼不可以,但這邊所依對治力被認定為信心,信心要從相續中生起,才能生起所依對治力。
第二個叫厭患對治力,厭患對治力指的是懺悔過去所犯的罪惡,叫做懺悔前罪,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。懺悔前罪因為我們了解自己造罪是錯的,錯了之後要如何去淨除呢?透過懺悔的方式來淨除。厭患對治力跟返回對治力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的密切,如果有厭患對治力才會有健全的返回對治力。
第三返回對治力簡單來說是防止後犯的意思,也就是不再重蹈覆轍,下不為例。要下定決心不再重蹈覆轍的話,他是什麼樣的一個前提之下生起這顆心,什麼樣的一個前提之下才有這個決心?是因為有懺悔前罪,你已經徹底的懺悔過去所造作的罪惡及所犯的過錯跟行為,徹底懺悔之後你才反省說我不要再造同樣的罪惡,所以這兩者(厭患對治力與返回對治力)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第四個叫現行對治力,現行對治力它是一個具體的措施,具體的行動,因為懺悔了前罪同時也已經發誓以後不再造作,過去所造的重罪要如何做呢?必須要去懺悔。如何去懺悔呢?必須要做具體的行動,無論是持咒或是聞法或是供養禮佛的方式,來去現行對治這個罪惡,這是現行對治力。以上是有關於四力對治的簡略介紹。
就像剛剛所說,四力對治有各種各樣的名稱,但在此處就如同我剛剛所講的所依對治力、厭患對治力、返回對治力、現行對治力等四種。這當中關於所依對治力,雖然諸佛菩薩,本尊及善知識都是所依對治力,但是真正的所依對治力是信心,對諸佛菩薩,對本尊、善知識要有信心,這才是真正的所依對治力。再進一步細分的時候,所依對治力又分為內所依對治力及外所依對治力兩種。外所依對治力包括諸佛菩薩、本尊、上師善知識,而內所依對治力指的是對諸佛菩薩的信心。以此處的角度來講,金剛薩埵本尊是所依對治力,明觀金剛薩埵及金剛薩埵本尊都是此處的所依對治力。
第二厭患對治力,其核心在於懺悔。在淨罪的過程當中必先有懺悔,如果沒有懺悔的話無法淨除罪惡。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都會造罪,人非聖賢,誰能無過,但重點是犯罪之後的態度是非常重要,犯了之後一副認為無所謂的心態的話,是永遠無法淨除罪惡的。犯罪之後知道錯誤,用懺悔的心態來去清淨罪惡,罪惡才有辦法被淨除,所以懺悔才是厭患對治力的根本所在。在世界上只要是法治國家都有它的法律,有人犯法的話,犯法之後嫌犯知道他的行為是不對的,他就公開反省的話,有時還可以免罪,因為他的態度讓人覺得可以被原諒。反省是很重要,以法律的角度來講反省也是很重要的。所以當父母教養小孩的時候,發現小孩有犯罪就要好好地跟他講,你要好好地反省,你要檢討。小孩的行為有不對的話會去反省跟檢討的話,下次不會犯同樣的罪惡,就算有犯,機率是非常的小。
第三個返回對治力,意思是說要防止後犯。不只是反省,不只是懺悔過去的罪惡,同時也下定決心以後不再重蹈覆轍,不再犯罪。如果這兩個力量(厭患對治力與返回對治力)結合起來,那就是非常的強而有力,因為兩個力量結合起來,開始把重罪開始變為輕罪,輕罪開始轉為無罪或是被清淨。
四力對治不只侷限於金剛薩埵的法門,修持任何一個儀軌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修四力懺悔,當我們行持身、口、意任何善行的時候都可以結合四力懺悔。四力懺悔的修持對於淨罪有非常大的力量,就如上述所說,再怎麼嚴重的罪惡,只要能夠提起四力懺悔,都有辦法可以清淨。受戒也是一種四力對治,比方說當我們接受一戒居士的戒律,其中挑選的戒律是斷殺生之戒,這當中也包含了四力對治的精神。因為受戒代表以後不再犯這個錯誤,以後要約束自己的行為。這個來自於哪裡?因為他知道過去的這些行為是不對的,而來去受戒。而一戒居士戒基本上我們都可以受持的,這是沒問題的,這就是為什麼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有說到,只要肯精進肯努力的話,每個人都可以做到,原因在這裡。
身為一個人,特別我們身為一個凡夫,我們無法保證以後百分之百都不會造罪,這是很難去保證的!因為我們都是凡夫俗子。但是我們把重罪化成輕罪,輕罪化成無有,或是多罪化成少罪,少罪化成無有,這就是淨罪的一個方法。
課文內容:
阻礙我們生起甚深正道的殊勝體悟、證悟的 , 就是罪障。在初學階段,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淨化障礙上。所謂的罪障 , 障是總稱 , 包括業障、煩惱障、所知障和習氣障四種。
仁波切講解:
在此有出現四障,四種罪障。關於四障的解釋有很多種,之前有人也有問過我,但是因為我的語文能力不夠,不足以表達,所以無法完整的回答。在蓮師成就法的後面,有一段叫做『使獲得四灌淨除四障』,曾經有人針對這句話請示過我何為四障,但礙於語文能力無法完整表達。四障的敘述有各種各樣,『使獲得四灌淨除四障』的四障我們可以解讀為身障、語障、意障與三門共同障,『使獲得四灌淨除四障』的四障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去理解即可。這種解釋對我們來說比較容易了解,當然還有更深層關於四障的解釋。我們說身障、語障、意障與三門共同障,這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容易理解,我們先要掌握到比較基礎比較簡單的四障解釋。
四障最後一個叫三門共同之障,這時可能有人會認為說身、口、意它是一個單獨的,為何還有一個共同之障?講到共同其實是身、口、意一起造作的罪障的意思。在我們講義當中有講到了另外四個,分別是業障、煩惱障、所知障和習氣障四種,不管稱為三障也好四障也好,其實所有講法都可歸納於兩類,分別是煩惱障與所知障。這時我們要如何歸類呢?將業障歸納為煩惱障,習氣障可歸屬於所知障。另外煩惱障與所知障,煩惱障有俱生煩惱障與遍計煩惱障,這個部分對各位來講可能有點陌生,所以今天就先跳過。那我們再要進一步的去了解何為煩惱障,何為所知障,這個是比較重要的。主要阻礙解脫之障為煩惱障,主要阻礙佛果之障為所知障,裡面講到『主要』這兩個字非常重要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其實所知障也會帶來解脫的障礙,但主要是煩惱障會帶來解脫的障礙。這就是為什麼介紹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時候,裡面特別加上『主要』這兩個字。
- 財旺諾布老師 翻譯
- 弟子 桑傑臥日 編輯